共享传播链发明人
基于区块链思维架构的早期项目
5D开源天使投资实验室建议书
征求意见稿 --- 发起人:冯斌,2021年5月3日
摘要
(1)用区块链思维,对早期项目提供系统化的投前帮助:
- debug:去bug
- 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
- de-confrontation:去对抗
- de-risking:去风险
- distributed:分布式
- open-source:开源
重构早期项目的组织结构和权益模式,以最大化、最快速地开放权益的方式,换取生产要素的流入,改变早期项目的基因和生存环境,更理性、更尊重商业逻辑地度过最危险的初创期,提高成活率。同时建立天使投资人组合避险系统和创业者交互避险系统,降低风险和损失。
(2)在实验中提炼数学模型,尝试建立全球第一个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区块链平台。
声明和提醒
(1)我并不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提出这份建议书寻求融资来开始一场新的创业。实际上,在这个项目上,我的角色不仅是发起人,更是第一个投资人。
(2)提出建立这个实验室,并非出自一个空穴来风的灵感,而是持续三年沉甸甸的潜心研究和实践背景:我在退休后做了三年帮助全球大量创业者的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深度观察、反思了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失败率极高这个问题之后,寻找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并与不少早期创业者作过深度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3)因此,这份建议书的文案比较长,仔细阅读需要20多分钟,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向有意参与的人陈述这个实验室的来龙去脉。
1. 一段较长的引言:我的三年探索、和我发现的问题
40多年来的全球实践已经证明: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在商业逻辑上是不闭环的。实验最充分的硅谷的天使投资成功率不到1%。
但因少数人“创业变首富、做天使获百倍回报”这种“幸存者偏差”的错误认知和影响力被不断放大,大量早期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仍在前仆后继,并因某些术的层面的短期正反馈,而非理性地继续走向迷宫深处。
天使投资就是这样因人性需求的自我驱动,以一种错误的经济学现象,而一直非理性地存在并高速发展着,美国已发展到天使投资总额与风险投资总额持平的状态。中国还远未达到持平,因改革开放40年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和可投资标的的缺乏,以及更追求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90、00后青年更大比例地加入创业主流,中国的天使投资应该还会有相当长的一个增长周期。
研究这样一个社会主流群体竞相参与的庞大社会实践系统中生产要素无序错配所发生的无限熵增和大面积失败,无疑是有趣、也很有现实意义的。而我偏巧又因所发明的共享传播链,得到了一个对这个领域持续三年做深度跟踪研究的另一种独立于创业者和投资人之外的更超脱的观察、反思和探索的第三方视角。
过去三年里,因发明了共享传播链、且被传播到了全球,受众主体是创业与投资圈人士,我接触到了比一般VC机构更多、也更多元化的早期创业者,包括不少海外创业者。从一穷二白的屌丝青年,到满腔豪情的硕博留学生,到学富五车的教授、院士、千人计划学者、以及白宫科学顾问,我与他们之间累计线上交流近2万人,线下深入接触500余人。
我也很自然地成了创业者们寻求帮助的一个热点,持续三年全情投入地作了大量深入分析项目、帮助创业者提高认知、发现并修补BUG、提升项目完备性的具体工作。在这种比一般投资人更深入、比一般创业者更宏观的介入式研究过程中,我更深层次地认知了早期项目天使投资的失败共因:
-
没有无bug的创业者,更没有无bug的早期项目。所有早期项目创业者自身都普遍带有对市场、技术和产品的认知、以及自身能力或性格等不同侧面的bug,且无法自我修复。天使投资人的过往经验,对于修复这些bug,实际上是苍白无力的,并且绝大多数天使投资人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他们一旦干预,反而又增加了系统bug。早期项目最主要的两个生产要素组合的bug属性,决定了他们的先天基因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并不优秀;
-
所有早期项目都不是在社会化融资的情况下获得充裕资本后启动,而一般都是在创业者自身狭窄的人脉圈,偶遇式地获得根本不足以应对社会化运营成本需求的少量资金的情况下,无奈地启动、并无助地寄希望于好运而开始运行的。本该遵从理性逻辑的商业行为,从出发点开始就是非理性的;
-
信息爆炸后时代的外部市场需求变异速度加快、技术迭代加速、竞争周期缩短、以及巨额资本持有者的跨界掠夺,已不可能再给任何领域的早期项目从容的自我孕育期。绝大多数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储备和后续学习能力,都不足以让他作为权力中心,带领通常都弱于他本人的初创团队,以不完备的匮乏资源,去赢得竞争;
-
绝大多数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之间的私有制权益关系,都导致了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其实一直只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末端系统,没有机会进化成一个可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负熵、产生熵减、避免熵增的开放系统,难以解决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产品等多方面的资源短缺问题,也因此而很快导致了实际上的内部对抗、而非合力;
-
仅凭1-2个经营能力并不健全的创始人和可怜巴巴的一点点启动资金,指望着开发出成型产品、经历市场检验、跑出商业模式,来实现增值、获得机构投资的认同、得到下一轮投资,既是很多创业者的幼稚病,也是很多天使投资人因对少数成功项目所产生的“幸存者偏差”认知而对创业者和企业战略的误导,违背了基本商业逻辑;
这些问题,从单个项目去看,都表现为微观经济单元自身的个案问题,但超脱出来,从一个面上来看,从政治经济学的纬度上来看,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身缺陷所导致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配置。
也就是说:天使投资的早期项目一般都不会成功,这是应该的结果,是先天基因不够强大的宿命。少数在某个项目上幸运地成功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把偶入窄门误判为得道而当作规律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反应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和自身智力水平的平庸。
由于这层认知,三年来,我一直不想在术的层面思考天使投资与早期项目如何提高成功率,而是试图从根子上、从制约他们的瓶颈处,寻求或许存在的破解密码。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中,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存在于人类历史一切阶段并始终起作用的一般规律。所以,我思考的焦点,便一直是如何改变早期项目所建立并依赖的生产关系。
由于共享传播链的影响力,三年来有2000多个区块链行业的创业者和死忠粉与我交流,他们甚至早在2018年就请求我用传播链来帮助早期创业者解决融资问题,并不惜召开过一场“大专辩论会”来敦促我。
作为对区块链思维的乌托邦色彩和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种种缺陷和局限性有另一种批评性认知的软件专家,我对区块链思维和应用的现实可能性,有我自己独特视角的扬弃。
但我一直认可:区块链的很多思想可以解放生产关系,特别适合于用来对早期项目进行组织重构,促进早期项目最短缺的社会化生产力的流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由此来提高早期项目的成活率,或许是一个途径。
非常幸运且有价值的是,2020年9月,一位墨尔本的90后区块链创业者来到深圳与我深度交流了一个月。她有持续3年在多个区块链项目上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的双重实践、且充分体验了失败。更难得的是,她有哲学层面的反思基础,能接受并消化我对区块链思维中乌托邦理念的批判。
这一个月在两代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产生了一个思想结晶:我为她设计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思维架构的早期项目天使投资组织结构和权益模型,即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由于她有原生性的区块链思想基础,她完全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2021年以来,我将这个模型与更多早期项目创业者交流,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总结出了这个模型的优化版:5D开源模型。
过程中我又进一步地发现,目前创业者中已经有一个群体,他们与2015年前后双创高峰时狂热地单纯追求财富的创业者有本质的不同:
-
他们的创业动机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财富,而是为了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对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良好愿望;
-
他们并不在意是否在利益上占大头,因为他们是已经摆脱生存压力、有一定财务积累的人、或中产富裕家庭的90后下一代;
-
他们并不是因为缺资金而寻求与投资者合作,他们自己其实有能力、也准备承担一部分启动投资,身边也有可调动的非常富饶的资金来源;
-
他们缺的是在项目未完备时的安全感,是未寻找到同路人和领路人之前的自信心、以及激活身边资源的感召力和担当勇气;
-
他们中的有些人是销售额数亿元的企业高管,因而比一般创业者更有经验、也更理性,知道自己的项目还有BUG,试图寻求解决方案,但找不到有效途径;
-
他们寻找天使投资人的目的,一是知道早晚都需要与资本结合,二是希望与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另一面,完成项目逻辑思辨的闭环。
这无疑是一个更优质的创业者群体,也是更先进的生产力。而更先进的生产力,从来都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主因。
他们的出现,让我相信,推出最近8个月来我所尝试的基于区块链思维架构的5D开源天使投资模型的时机,应该已经出现。由此,我决定提出本建议书,建立一个5D开源天使投资实验室,尝试社会化实践。
这个模式的要点就是帮助早期项目:
- debug:去bug
- 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
- de-confrontation:去对抗
- de-risking:去风险
- distributed:分布式
- open-source:开源
已与不少创业者沟通,他们认同这种做法的好处。
-
创始人在价值观上主动放弃对绝对财富的追求,把追求创业成功调整为首要目标,认清如果创业不成功也追求不到绝对财富的基本逻辑;
-
创始人和天使投资人都把自己当前所作贡献,当作生产要素来看待,更理性地认知一个事实,即目前所拥有的这么点微不足道的生产要素,并不足以保障项目成功,并由此达成共识:早期项目应当最大化地迅速释放出权益空间,开源换取更多生产要素的流入,来修补自身bug,而不是停留在双方瓜分权益的封闭空间内,自欺欺人地指望项目带bug启动后能增值到被机构投资认可。这种更尊重基本商业逻辑的共识,是早期项目避险的唯一途径。
-
创始人把自己作为发起人的项目前期贡献,评估为一个价值,只占1%基石股权不稀释,作为标杆。创始人通过后续贡献值股权再去获得更多权益;
-
持续寻求新的投资者,对应这个标杆投入资金,获得相应比例的股权,并设定对早期启动至关重要的若干投资者的股权为基石股权不稀释,由此让风险最高的早期投资人获得更高回报,鼓励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后续经董事会批准,亦可对重要阶段的关键性战略投资者的股权,设定为基石股权不稀释,以保障公司的稳定发展;
-
持续吸纳后续团队成员,对团队成员,不按岗位或加入时的谈判结果分配股权,而是设定工作目标的价值,完成后按贡献值获得相应比例的股权,并通过阶段性的里程碑作用贡献值的评估,设定若干团队成员的股权为基石股权不稀释。创始人作为实操团队成员,也因逐个阶段获得更多贡献值股权而增持;
-
外部关键合作者(如FA、供应链和关键客户),亦可通过对企业的贡献价值,获得相应股权;
-
100%的股权未分配完之前,企业权益按实际已分配的百分比分配;
-
100%的股权分配完之后,可稀释部分的股权,每轮次稀释一半,股权价值溢价,再循环释放,换取新的投资、团队、及外部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继续流入;
-
未分配股权由监事长代持,以股东会决议+承诺书形式,向全体股东确认;
-
上市前,股东人数超出有限责任或股份公司人数限制时,每一溢价轮次,将可稀释的个人股东的股权,置换为由他们组成的有限合伙公司持有;
-
公司治理上,按股权投票,选举董事会、董事长、监事会、监事长。授予CEO、而不一定是创始人经营决策的全权,以抑制创始人因能力缺陷而可能对公司造成的伤害。授予监事会一票否决权,控制管理层滥用职权侵害股东权益。
-
天使投资人:以实验室研究员的身份,在实验过程中对比体验,发表专业意见,以适时修正实验。同时也在因参与项目5D过程而更了解项目后,获得更多优化后项目的优先投资权;
-
创业者:特别是有创业想法但尚未启动的Pre-startup创业者,因为你们是干扰因素最少、更容易成功的5D优化实验对象;
-
持有其它生产要素的各类专家:包括并无创业需求的专家,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你持有的技术、经验等专业技能(甚至包括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植入到与你专业相关的多个项目中去,改造他们的原生基因,也给你们带来在多个项目中的收益。
-
这是重构早期项目天使投资的组织结构和权益模型的实战式创新实验,而不是理论性研究或通俗的逻辑层面的思辨。因涉及实验项目和过程的商业机密,我们无法欢迎任何观察家或热心粉丝加入。实际上,我们也不欢迎任何纯粹趋利而来之人。我们并不追求大众层面的广泛共识,因为我们清楚,除了赚钱,人类在大众层面从无共识。但我们的实验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并且也很有可能因失败而不赚钱;
-
我们特别欢迎有区块链原生理念的90后新一代青年才俊加入、并成为实验室的中坚主导力量,因为这场实验的终极目的,是为你们探索可能存在的早期项目成功密码,为你们的未来探路;
-
我们只能自我投资,承担实验成本和风险,因此,所有参与者必须自愿参与投资。当然,金额可以不同;
-
我们第一阶段的回报,来自于实验对象即项目的最终成功,但即使成功,回报期可能也会比较漫长,因为美国天使投资的回报时间约为2.6 - 3.5年,中国更长;
-
我们很有可能实验出了全球最伟大的基于区块链的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型,并因此而获得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商业成功。但我们必须理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时间常常滞后,所以只能对区块链思维有所扬弃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实验。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不受对社会和人文缺乏认知的区块链脑残粉狂热思潮的影响,不追求有可能唾手可得的短视性利益;
-
我们的失败概率很大,大到没有经验数据去作预测分析和风险规避,所以索性不分析,在实验中去认识、规避并承担风险;
-
参与实验的创业者必须理解,这并不一定是你寻求天使投资的捷径,因为你的项目有可能在5D过程中过不了关。但也很有可能你所拥有的资源在其他多个项目中得到了适配而获得意外的回报,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实验目标之一。
对参与实验室的早期项目,深度介入,完成
- debug:去bug
- 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
- de-confrontation:去对抗
- de-risking:去风险
- distributed:分布式
- open-source:开源
等关键性工作,提供系统化投前帮助,包括但不限于:
-
帮助创始人认识自身短板和缺陷,找出解决办法和规避措施;
-
帮助创始人对项目所处行业作深度研究,从项目未来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的高度,确定项目市场定位、市场切入点和市场策略;
-
帮助创始人根据市场定位,规划更有成功率的产品和技术策略,打磨出产品的alpha或beta形态,预备关键供应链和合作资源;
-
帮助创始人按5D开源模式设计项目公司组织结构和权益模型;
-
根据5D开源模型,设计务实的启动融资方案,领投或组织领投,帮助创始团队激活自身可影响的资金来源,以开源方式完成启动融资,并持续保持开源、继续融资。
特别强调两点,说明实验室将同时探索建立(但不一定有充分条件完全建成)的两个侧面模型的重要意义:
天使投资人的组合避险系统:
-
目前的天使投资人是针对单一项目投资,承担最高风险;
-
加入实验室后,可以因所获得的实验室股权,转变为:同样额度的投资,可在多个项目中获得权益,不仅成功率更高,而且形成了投资组合,风险降低。
创业者的交互避险系统:
-
目前的创业者失败后基本上是前功尽弃,前期投入颗粒无收,承担最高风险,甚至很多创业者失败后长期没有工作、无收入来源,陷入生活困境;
-
加入实验室后,同样额度的前期投入,不仅可以因所获得的实验室股权,转化为在其他项目中获得权益,风险降低,并且还有机会与其他项目形成协同关系,使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多项目上发挥并体现收益;
-
为便于理解,举一例说明:一个码农创业者,完全可能同时成为其他几个项目的技术合伙人而获得回报,即使自己项目失败了,还有其他项目的成功机会。
-
开发并启动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区块链平台beta版,公测
-
成为基于区块链的全球化早期项目天使投资共享避险平台 + 最大规模的全球天使投资共享基金
-
或许有希望,谁知道呢?区块链是无国界的,而现在这个领域是空白。
我们当然也应该按5D开源模式来建立实验室,以自身来给项目作示范。
作为发起人,我本人主动放弃前期贡献值应当获得的权益,建议的实操方案为所有参与者均以现金方式实投,我本人作为第一个投资人带头投资:
-
设定前10位投资额不低于50万元的投资人为基石投资人,股权不稀释;
-
限定单一投资人的投资上限不超过100万元,以控制参与者承受的风险边界;
-
不设定融资总额,基石投资人达到3位即启动公司,并在启动后继续开源;
-
兼顾考虑投资限额的上下限,取中间值,由我作为第一个投资人,投资50万元占1%,作为价值标杆;
-
启动后的贡献值股权方案由董事会按第一阶段工作目标,再行设定;
-
100%股权分配完毕后,可稀释股权的溢价稀释方案,届时由股东会再行设定。
-
第一阶段:通过运作成功的项目公司股权收益,获得回报;
-
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商业模式之外,存在通过运营区块链平台来获得回报的更有未来价值、也更待我们去创新的多种商业模式的机会。
对这样一个完全创新的实验,无论是作悲观、还是乐观的财务和风险预测,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侮辱人的智商。
所以,不作此类预测分析,只作最悲观情况的风险提示:多种实验不顺利情况发生时,我们都有可能出现现金流断流,以净亏损且无收益而投资失败。
这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肯定不完备,未尽事宜有待与认同者进一步讨论后商定。欢迎扫码加我微信。
|
|
这份建议书写了一周,几次欲作罢,因为我毕竟已是一个退出江湖之人,可为,亦可不为。
最终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发出去时,我的脑海里涌现的是以下诗句: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白居易:长恨歌》
和三年来我见过的许许多多失败创业者们苦涩的脸、无助的眼神,他们来向我求助时,是多么期盼我能给四顾茫然的他们,指出仙山所在啊!
我现在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案,或许真的是仙山,但肯定不是触手可及的那么清晰,也肯定不是人人都能读得懂。
并且,是山,就得爬,就不可能不艰辛!
用区块链思维,先做出成功案例,再提炼出数学模型来建立平台,解决早期项目天使投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太难的选题。
这件事,不像共享传播链可以由我一人之力而为之,确实需要更多能读得懂这份建议书的一部分、并且还能持不同见解的人参与进来、一起探索 ……
写完这份建议书时,恰是我57岁的生日,不禁感慨:是使命乎?
倘若果真是使命使然,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知道这个实验有多难,但也知道它对早期创业者们的意义有多大。因为跟大家一样,我也曾经是失败创业者,并且失败的惨烈程度远超于常人的想象。对早期创业者、尤其是失败创业者的一切苦难,我都感同身受。
苏格拉底说:“改变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东西,而非与过去抗衡。”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拥抱新思维,去创造、去改变吧!
最后,还是要特别感谢唐彩焱小姐,是她去年9月与我一个月深度交流的思想碰撞,促成我思考出了这个5D开源模型的最初轮廓。
也因此,我特别希望并欢迎90后的新一代青年才俊们参加这个实验,更期待着你们能创造奇迹,在你们手里把这个实验室的第二、第三阶段预设计划,变为现实。
点击访问冯斌发明的:共享传播链 - 地球村,这也是他提出本建议书的前期实践基础 ...